智慧礦山進入下半場:從單點智能到全鏈路協同的破局之道
[2025-10-21 08:09:53]詳細說明:
一場圍繞礦山智能化轉型的深刻變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推進,而轉型之路依然挑戰重重。
在內蒙古錫林河煤化工露天礦,5G專網實現了礦區全場景覆蓋,調度指令得以精準實時下達;在山西焦煤集團汾西礦業雙柳礦,超長切眼設計的智能化綜采工作面,將單刀割煤量提升到驚人的1068噸。
這些變化背后,是中國智慧礦山建設的迅猛發展。
據《2025智能礦山暨無人駕駛行業藍皮書》顯示,中國智慧礦山市場規模正以年均超10%的速度增長,預計2025年市場總額將達670億元,2035年將突破1200億元。
01 政策驅動:智能化從“可選項”到“必選項”
近年來,智能礦山建設已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重點。中國智能礦山政策體系已形成 “中央統籌-部委細化-地方落實” 三級推進機制。
2020年2月,國家八部門聯合發布的《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》首次提出將人工智能、工業物聯網等技術與煤炭開發利用深度融合。
這一政策拉開了智能化建設的大幕。
隨后,2024年4月,《關于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》進一步要求到2026年全國煤礦智能化產能占比不低于60%。
近期,重慶局聯合多部門制定的礦山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方案,更是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:2025年底前,地下礦山AI智能監控、重點作業視頻監控達到90%以上,露天礦高邊坡、尾礦庫在線監測達到100%。
政策導向之下,智能化改造已成為礦山企業生存發展的 ‘必選項’,而非‘可選項’。”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智慧礦業專委會秘書長王偉如此評價。
02 技術演進:從“硬基建”到“軟硬協同”
智慧礦山建設正在從單點技術應用向全系統集成演進。目前,信息基礎設施(占比25.2%)、智能綜采系統(17.9%)與智能掘進系統(17.8%)成為當前投入重點。
通信技術是智慧礦山的“數字底座”。中信科移動等企業通過5G專網實現礦山地面+井下穩定通信,滿足“大上行、低時延、廣連接、高可靠”需求。
AI技術則為礦山裝上了“軟大腦”。“信科智腦”與AI行業大模型可支撐大數據分析管控平臺、智能視頻分析等應用,將礦山管理從 “被動應對風險”轉向“主動預判隱患”。
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近期發布的《礦山智能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》更是明確了掘進、采礦、運輸、選礦、輔助作業五大類26種礦山智能機器人的研發方向。
從感知層的透明地質系統,到決策層的基于強化學習的自適應爆破算法,再到執行層的無人駕駛礦卡、智能掘進機,礦山核心技術已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集成。
03 客戶痛點:智能化建設遭遇“成長煩惱”
盡管智慧礦山建設如火如荼,但礦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痛點。
智能設備可靠性不足
在一些煤礦,井上“一鍵啟停”控制系統理論上可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,但井下情況復雜,在調試階段發現該項技術的可靠性有待提高。
一位煤礦技術人員坦言:“為了保證可靠,過去這一套流程的重要環節全靠人盯守。”如果使用“一鍵啟停”,反而需要應急、技術人員同時待命,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故障,反而增加了工作量。
系統建而不用,用而不實
“智能綜合管控平臺”在智能化驗收中較容易通過,許多煤礦爭相上馬。但實際生產環節的數據收集、處理、應用難度大且沒有好的應用模型,智能綜合管控平臺經常驗收過后就閑置了。
一些業內專家表示,目前煤礦智能化建設不同程度存在 “重裝備、輕軟件,重展示、輕業務,重采集、輕分析”*的問題。
網絡建設缺乏頂層設計
地下非煤礦山因作業環境密閉復雜、專業運維人員配置不足等客觀條件限制,網絡建設普遍缺乏頂層設計,問題凸顯。
迪普科技技術專家朱琳指出,井下網絡僅依賴主干光纜成環,終端層面未形成有效可靠性保障,生產數據傳輸頻繁出現 “斷聯”現象,影響智能化設備協同。
初期投資高,技術標準不統一
智能礦山建設初期投資高昂,單套系統成本超千萬元*。同時,各廠商協議兼容性不足20%,技術標準不統一成為行業共性難題。
此外,復雜場景適應性差也是痛點之一,雨天/粉塵環境誤判率超10%,影響智能系統在惡劣工況下的穩定性。
04 未來趨勢:全鏈路協同與商業模式創新
面對當前痛點,智慧礦山建設正在尋求突破,呈現出四大發展趨勢。
技術融合催生新業態。AI與礦山場景的深度融合將推動“認知智能”突破,基于數字孿生的虛擬礦山可實現全流程模擬與預測性維護。
5G+邊緣計算構建低時延、高可靠的井下通信網絡,支持遠程操控、AR輔助維修等應用落地。
商業模式創新釋放價值。設備即服務(DaaS)、訂閱制收費等模式將加速普及,企業從“賣設備”轉向“賣服務”,通過噸礦成本分成、數據增值服務實現持續收益。
綠色與安全深度融合。綠色礦山建設從“合規要求”升級為“價值創造”,智能通風、光伏微網系統降低碳排放。
安全領域則向 “主動預防” 轉型,通過AI視頻監控、人員定位系統實現風險實時預警,將安全管理從“事后處置”轉向“事前干預”。
全鏈路數據協同。智慧礦山的競爭已步入“下半場”,單點技術的炫目不再是決勝關鍵。
開物信息等企業開始構建統一的數據中臺,打破礦山企業“采銷運存”全環節的數據壁壘,實現從地質模型到生產調度,再到運輸管理的全流程數據驅動決策。
在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官地礦,工作人員透過視頻監控系統,就能看到采煤機在井下緩緩開動。煤礦持續推動 “無監控不作業” ,所有井下生產動作全部實現視頻監控。
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越來越多的礦山變成常態。未來的智慧礦山,將不再是單個技術的堆疊,而是全鏈路協同的智能生態系統。
從單點智能到全鏈路協同,這場變革才剛剛開始。
本文摘自《礦山安全天地》
- 上一篇:沒有了;
- 下一篇:國務院深入實施人工智能+行動,或為礦山智能化注入強勁動能




